
在朝阳区东坝地区,刚对外开放不久的朝阳区工人文化宫“匠心食堂”,凭借健康实惠的餐食,迅速成为周边居民与企业员工的便民就餐新选择。11月21日中午,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这所新晋“网红”食堂一探究竟,看看它红火背后有哪些故事。

“不用开火也能吃到平价热乎饭,干净又方便!”中午11:40,位于朝阳区工人文化宫M层的“匠心食堂”里座无虚席,不少老人携伴而来排队取餐,人群中还有不少年轻上班族的身影。今年9月1日,在朝阳区工人文化宫正式运营一个月之际,其内部职工食堂向社会敞开大门,为周边居民、职工及新就业群体提供便捷实惠的就餐选择,并迅速成为备受好评的便民新地标。
作为朝阳区总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重要阵地,朝阳区工人文化宫承载着“建成有温度的职工之家”的使命。推进食堂对外开放的背后是其对区域需求的精准把握。“我们从东坝乡政府了解到,周边新建小区集中但配套设施尚不完善,平价就餐点位不足,老人、孩子及上班族的就近用餐需求长期未能得到充分满足。”朝阳区工人文化宫相关负责人高峰介绍。
朝阳区工人文化宫作为各类职工活动的举办地,常有乒乓球比赛、工会组织活动等大型集会,遇到活动时这里的用餐需求十分旺盛。但在平时,食堂仅服务内部二三十名职工,设备、人员及用餐时段存在大量闲置。如何让闲置资源发挥更大价值、更好服务周边居民?朝阳区工人文化宫找到了答案——对外开放内部食堂。这一举措不仅让食堂的设备、人员等资源“动”了起来,更将公益服务延伸至民生需求,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。

为适配社会就餐需求,食堂在硬件设施、人员配置、菜品供应和支付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。硬件上,调整就餐区域布局,增设餐位与餐具数量,升级后厨设备,以“小碗菜”自取模式提升供餐效率,避免高峰期拥堵;人员方面,食堂工作人员数量较之前翻倍,遇大型活动时运营方还会抽调其他人员支援,所有人员均接受食品安全、服务礼仪专项培训;菜品种类上,在保留经典职工菜品的基础上丰富品类,6元的家常小炒、20元左右的荤菜兼顾不同消费需求,米饭、粥品仅2元且可无限续加,更推出9.9元爱心餐,为快递员、环卫工人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一荤两素+米饭的实惠选择;支付端则接入微信、支付宝等主流移动支付,彻底打破内部就餐的支付壁垒,实现了支付的便捷化和无障碍化。
如今,“匠心食堂”的运营已步入正轨。高峰介绍,为平衡内部职工与社会人员的用餐体验,食堂采用错峰用餐模式,将职工用餐时间提前至11:30,把12点后的黄金时段留给居民;同时坚持“一视同仁”原则,让职工与社会就餐者享受同等菜品质量与价格,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公平与实惠。运营方将食品安全与卫生作为核心工作,在文化宫日常监督检查与属地部门监管下,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。
谈及未来规划,食堂并未局限于现有规模。考虑到周边部分小企业无自建食堂的现状,食堂计划探索工作餐配送与线上预订服务,延伸服务链条。同时,将增设“主食厨房”与“熟食制品”窗口,提供更多可外带的便捷餐饮选择。作为工人文化宫服务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,食堂还将与剧场、图书馆、体育场地等功能空间实现深度协同,“我们致力于将文化宫打造成一个功能完善、体验多元的服务综合体。”高峰介绍。
朝阳区“匠心食堂”的对外开放不仅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就餐难题,更以公益初心与务实举措,搭建起服务职工、联系群众的桥梁。未来,这座有温度的“惠民食堂”将继续倾听民意、优化服务,让平价健康的餐食惠及更多人,成为朝阳区便民服务的亮眼名片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
摄影/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
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